河南溫縣黨建綜合體 農村興起的CBD
(編稿:齊仲斌牟占彪)
編者按: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提高黨的執政能力,鞏固黨的執政地位,實現黨的執政使命,做好抓基層、打基礎的工作始終是戰略重點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河南溫縣高度重視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,努力探索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發展的新模式,以建設黨建綜合體為契機,搭建有效載體,完善多種功能,發揮聚集效應,不僅把農村黨建綜合體建成了基層黨組織的堅強陣地,還成為農村基層服務便民的場地、經濟文化活動的聚集地和農村健康養老的基地。目前溫縣的黨建綜合體已經成為焦作市對外宣傳的名片,溫縣農村CBD模式具有積極借鑒的意義,值得在全國推廣學習。

近年來,河南焦作市溫縣積極探索農村黨建新模式,引導村級衛生室、文化廣場、便民超市、幸福院等公共服務設施,以及合作社等社會經濟組織向農村黨群服務中心聚集,構建集政治引領、議事協調、教育培訓、文化活動和便民服務等多功能相配套的黨建綜合體,增強黨支部組織力、戰斗力、凝聚力,引導群眾聽黨話、感黨恩、跟黨走,圍繞經濟社會和民生大事,為群眾提供貼心服務,加快鄉村振興,助力全面小康。河南省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孔昌生稱贊農村黨建綜合體是“村子里的CBD”。
截至目前,溫縣已建成功能完善的農村黨建綜合體90個,占全縣262個行政村的1/3。該縣農村黨建綜合體,得到黨員和廣大群眾的稱贊,并在焦作市推廣,成為焦作農村黨建的一張名片。
聚思想,讓群眾聽黨話、跟黨走
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,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基層入腦入心,才能把新思想新精神新理念化為生動實踐、成為自覺行動。

組織“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宣講會”,黨員群眾思想接受洗禮;閱讀黨史、革命史、新中國史,組織研學活動,汲取理想信念給養;集體宣誓重溫入黨誓詞,分享黨員成長故事;結合鄉村振興、脫貧攻堅、環境整治、基層治理等工作現場講授理論、方法…… 在溫縣黨建綜合體新時代文明實踐所,各村黨組織不斷創新形式、拓展途徑,激勵黨員群眾學深悟透新思想、全面踐行新理念。“綜合體建成后,村里舉辦了宣講會、懇談會、議事會,還有‘好媳婦、好婆婆’評選,既能了解方針政策又能知曉村里發展計劃,還可以讀書、看電影,是咱們群眾的好去處!”溫泉街道覺世頭村黨支部書記任楊德說。
黨建元素與美學標準、日常生活深度融合,黨員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黨性教育。667個黨組織“聽黨話、跟黨走”黨建標識夜間點亮星空,黨建長廊、黨建主題公園...形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。這些都是“兩個堅決維護”的有形化體現,
村史館是黨建綜合體不可或缺的部分,記錄著鄉村的發展變遷,又承載著村民的時代記憶。在溫泉街道西南王村村史館中,陳列著該村英烈們的生平事跡,從“抗美援朝”三兄弟,到“維和英雄”申亮亮,一張張老圖片、一件件老物件兒、一個個老故事...無不都傳承著紅色基因。聽說村里要建“初心使命館”,西南王群眾自發捐出各種各樣的毛澤東紀念章、革命年代的物品,一份保留50多年的入黨申請書更是讓人產生親切的聯想和敬意。
農村書屋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場所。招賢鄉安樂寨村黨建綜合體的“兄弟書屋”, 由經濟學家王夢奎、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兄弟捐獻故居而建,藏書量達1.6萬冊,圖書借閱者達5萬人次。老黨員王夢醒退休后,一直義務為群眾提供圖書借閱服務。書屋每年寒暑假都面向村里的孩子們舉辦讀書能手和征文活動,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。
“黨建綜合體是黨員群眾家門口的學習教育陣地,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,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地生根,讓群眾自覺聽黨話、跟黨走。”焦作市委書記王小平說。
聚服務,讓群眾有更多幸福感、獲得感
北依太行,南臨黃河,千年的河流沖積,獨特的“牛角川”地勢,溫縣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業大縣。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,土地大量流轉,青壯年勞力流向城市,“空心化”“三留守”日益突出,群眾養老托幼需求增加;服務場所分散、資源利用率不高,群眾辦事需跑多趟... 針對這些新問題,如何更好地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各種需求,溫縣縣委不斷地進行探索嘗試。
縣委加大統籌力度,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,推動村級便民服務、議事協調、文體娛樂、養老托幼等設施向“兩委”辦公場所集聚,形成“一核多翼”的綜合性黨建陣地。在黨建綜合體建設過程中,各村黨支部堅持實用為主、設計先行,注重修繕提升、因村制宜,力求綜合利用、一室多用。通過新建、租賃、置換等方式,對不同部門不同用途的功能場所進行整合,集中設置行政辦公區、便民服務區、文化傳承區、議事協調區、文體娛樂區等功能區域,建設了布局合理、集聚緊湊的綜合性服務場所。村黨組織發揮核心作用,引導黨員群眾積極參與黨建綜合體建設,實現共建共享。
黨建綜合體不僅在于“建”好,更在于用“活”。縣、鄉、村各級黨組織秉持“功能多集聚、服務多下沉、信息多跑路、群眾少跑腿”的原則,積極探索、大膽實踐。縣委以“放管服”改革為契機,敢于動“奶酪”、舍得放權,派駐縣鄉工作人員直接到村,現場受理便民服務事項;將縣級政務事項“上網上線”,737項服務事項實現村內網上直接辦理。
聽取群眾意見建議,融入群眾的需求期盼,才能把黨建綜合體建在群眾的心坎上。村“兩委”干部集中辦公、輪流值班,為群眾全程代理、限時辦結6大類28項便民事項;無職黨員、鄉賢能人主動在綜合體中承擔各項服務,鄉賢議事廳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的孵化地;幸福院解決了農村年輕勞動力的“后顧之憂”,成為空巢老人、留守兒童享受新生活的樂園;農產品交易市場成為農村特色農產品銷售的集散地;村史館成為了創造集體記憶、促進鄰里互動、促進文明新風的助推器;文化廣場成為群眾休閑健身的首選之地,每到夜晚,村里老少齊聚在廣場上跳舞、健身...群眾有事沒事都樂意聚集在“打卡”黨建綜合體。
招賢鄉倉頭村是從新安縣搬遷過來的移民村,進村道路綠樹成蔭,雙向四車道寬闊平整,偌大的中心廣場上,禮堂、戲樓依次排開,干凈整潔的“幸福院”、藤蔓葳蕤的休閑長廊、充滿歷史味道的村史館和莊嚴肅穆的黨員活動中心,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。“黨建綜合體為群眾提供的服務貼心又周到,老百姓到一個地方能把許多事都解決了。群眾有什么意見,反映給村‘兩委’,很快就能得到答復。”倉頭村村民劉振堂說。
提優服務蘊含政府關愛,融入文化凸顯不同特色。各村因村制宜,把黨建元素、鄉村文化、服務功能融入到黨建綜合體建設,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鄉村新地標。趙堡鎮陳家溝村圍繞“太極拳發源地”的定位,把太極文化融入黨建陣地建設;招賢鄉安樂寨、黃莊鎮南韓村依托“司馬故里”“院士之鄉”的文化根基,將歷史、書香文化與黨建陣地建設合三為一;黃河街道朱家莊村、祥云鎮祥云鎮村黨建陣地將紅色元素與產業發展融為一體。
拳頭攥在一起才有力量。幸福院建設,民政部門保障建設費用和運營經費,人社部門設置公益崗位,衛生部門建設衛生室和健康小屋,并配備醫療器材。“住到幸福院,孩子們不用憂心俺,能放心外出打工了。”招賢鄉安樂寨村70多歲老人王夢慶說:“這兒有娛樂室、休息室、醫務室,上午和老朋友們打打牌,中午在食堂吃飯,下午就到醫療室的按摩椅上按摩放松。門口是超市和診所,診所還能和縣里的醫生直接視頻問診,看病不出村,真是太方便了!”
“通過整合資源、下沉力量、聚合功能、優化服務,黨建綜合體把醫療衛生、文化娛樂、養老托幼、農產品購銷等各類便民、利民、惠民功能,匯聚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周邊,形成了黨建統領下的‘百步’生活服務圈。以服務為紐帶貼近群眾、引導群眾,群眾團結凝聚在了黨組織的周圍。”焦作市委常委、組織部長路紅衛說。
聚發展,讓群眾增收益、得實惠
抓基層打基礎,黨建綜合體的多功能保障,持續為村集體經濟“輸血造血”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。
黨建綜合體建設,參與主體從“單一”轉向“全員”,匯集了方方面面的力量。通過黨建引領、多方參與、市場運作,引導社會組織、民間組織、駐地單位、村民骨干、鄉賢能人等多方力量參與黨建綜合體建設的各環節和各方面工作,產生出很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,為增強黨建綜合體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動力。
番田鎮三陵村曾經是河南省級貧困村,2016年底才摘掉貧困帽子。如何讓黨建綜合體既惠民又“生金”,村黨支部多方考察、研究,最終“拍板”把爭取到的160萬元省級發展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資金,用來建設惠澤村民及周邊村落的幼兒園。通過市場化運作,引入知名教育集團運營,既解決了240名學前兒童入托難問題,村集體每年還可分紅16萬元,可為村內的公益類服務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持續“加油”。
岳村街道牛洼村黨建綜合體的議事廳,晚上也總是燈火通明,“流轉獲租金、打工掙薪金、經營賺現金、入股得股金”的發展模式經過數輪討論,最后由村民代表投票高票通過。村“兩委”班子和部分黨員干部自籌資金12萬元,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在本村流轉耕地80畝,種植小麥良種、洋蔥、草莓等作物。村“兩委”干部和黨員在技術、信息、勞務、協調等方面提供服務,當年村集體即收入20萬元。
以黨建綜合體建設為契機,形成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合力。2018年,溫縣共發展種植、養殖、農機服務、信息中介等合作社1379個,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資源835宗,增加集體收入600多萬元;投資1991萬元,實施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13個,村均集體經濟增收9.5萬元。全縣262個村,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以上的村76個,集體經濟收入最高的村達到180多萬元。
一“子”落激活滿盤“棋”。黨建綜合體通過整合資源,下沉政務審批事項,提質村級便民服務,支部建設有了抓手,支部工作更有章法、更有力量了,政治功能明顯提升,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增強。黨建綜合體猶如能量巨大的磁場,把黨員群眾牢牢吸引在周圍,成為農村聚服務強陣地、聚民心感黨恩、聚資源謀發展、聚功能惠民眾的有效載體,成為鄉村振興安裝了新新引擎。
“黨建綜合體建設,支部引領為關鍵、為民服務是核心。我們將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,立足開放、集約、共享的理念,全力推進黨建綜合體建設,讓標識亮起來,功能聚起來,服務沉下來,打造溫縣黨建品牌,推動鄉村振興。”溫縣縣委書記毛文明說。(責編:劉殿軍)